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74岁的"扁担奶奶"!凌晨4点起床,挑几十斤菜走30公里进城卖菜

    信息发布者:类成浩
    2017-10-05 20:45:56    来源:齐鲁晚报   转载

    一条颤巍巍的扁担,一个瘦小的身影,

    在这座城市里,74岁的“扁担奶奶”赵殿香并不起眼,

    但她用了8年,倔强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。


    『扁担奶奶』

    从仲宫张家村到青年桥,再从青年桥到制锦市小区,

    30多公里的路,

    “扁担奶奶”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。

    为了不影响城市秩序,在不起眼的角落,

    “扁担奶奶”放下扁担,摆开自己家种的菜,

    和所有卖菜人一样,她渴望地看着每一个过路人。



    戳视频 看故事↓



    “扁担奶奶”的一天,开始得比平常人要早一些


    在仲宫张家村生活了几十年,日子过得像她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一样。每天在村子和城市往返60多公里进城卖菜,一根扁担上挑着的,远不止两编织袋里自家蔬菜的重量,晃晃悠悠的,是一家人的生活开销、孙女的学费、几万元的饥荒和儿子重伤之后的补位……


    17日凌晨,窗外仍漆黑一片,赵殿香起身离床,到大北屋(客厅)开了灯,面前几个大箩筐里,晾晒着头天晚上才摘下来的芸豆、豆角。拿过两个编织袋,她一把一把装进去。


    房前屋后是五亩菜地,种的都是些时令菜。7年前,老伴去世了,如今操持这些地的,主要是赵殿香。


    能给她搭把手的,是赵殿香75岁的亲家母——因为在云南老家无人照顾,亲家母来到仲宫,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。


    这个季节,赵殿香的儿子李洪安和岳母也会经常从野地里挖一些马生菜、蒲公英,山上的地里这些东西野蛮生长,对城里人来说充满了新鲜感。


    一同被装进编织袋的,还有一些自家种植的小米、核桃,有时候赵殿香也会装一些山鸡蛋进去。卖菜多年的她,熟悉地掌握着城里人的口味——“城里人爱吃,能卖个好价钱。”


    一切收拾妥当,天渐渐亮起来了,家人们逐渐醒来。


    与农田合为一体的开放式农家院子里,开始热闹起来。大白鹅“嘎嘎”叫着跑来跑去,兔子用爪子紧抓着笼子,等着主人来喂它。


    厨房里,周末不上班的儿媳董晓芸开始烧水、热馒头,她还得为婆婆冲一碗“鸡蛋茶”——从云南嫁过来的她,已经熟悉婆婆早饭的口味和习惯。


    更多时候,董晓芸早晨6点半就出门上班了,装好菜后还要简单做一些家务的赵殿香,可能连热乎饭都顾不上吃,因为她要准时在7点钟出门。


    赵殿香端着“鸡蛋茶”满足地喝了一口,她很享受周末这天早晨的短暂时光。平时,一家人难得能坐在一起。


    李洪安的性格和岳母有些相似,起床后,他一句话也没说。只有两位老人能享用到并不奢侈的“鸡蛋茶”,除此之外,桌上就摆着两盘咸菜、几个馒头。


    儿子受了重伤,她没掉一滴眼泪


    儿子出事后,赵殿香就撑起了这个家。


    儿媳董晓芸嫁进这个家后,两个孙女陆续出生。儿子、儿媳在外打工,家庭的收入也还算凑合。


    年轻时赵殿香就要强,那时候还没有直达市区的公交车,她就推着小车、挑着扁担,一路走着从南部山区赶到城里卖菜。


    在这个家庭里,赵殿香是主心骨,家里和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她出面。


    最大的打击来自2014年8月17日,就是这天,儿子出了事。


    “他们俩都在外打工,但不在一个地方。那天,我接到电话到医院时,孩子就一直昏迷着。”赵殿香说,儿子干活时摔着了头,光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就住了20多天,饭都是通过鼻子打进去的。


    儿媳伤心得不吃不喝好几天,还一直流眼泪,孙女也是一直哭。


    赵殿香一滴泪都没掉,“不是不心疼,哭能解决什么事。”


    花了17多万元后,李洪安算是救过来了。包工头就给了七八万块,儿子出院后,一家人欠下了十多万的债务。


    如今,李洪安留下了后遗症,每天需要服药维持身体机能,再也没法出门打工,没法再干重活。


    赵殿香没有停下挑着扁担进城卖菜的脚步,“儿子吃药需要钱,这个家里需要我。”


    很多人特地多跑路来买她的菜


    7点钟,门外的李洪安已经发动起三轮车,两大编织袋蔬菜和一根扁担早已放进车厢。


    赵殿香的家在村边的农田旁,门前布满石头的土路狭窄又崎岖,却是通往88路公交车终点站的必经之路。之前没有三轮车的时候,赵殿香只能用扁担挑着菜,用脚丈量这段五公里的路。


    三轮车的出现,减少了赵殿香的出行时间。路上很颠,赵殿香有些坐不安稳。这短短十分钟的路程,是赵殿香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。


    李洪安只能把母亲送到公交站,赵殿香熟练地将儿子卸下的编织袋打结系好,担起扁担上了88路公交车。把行李放在车厢一侧没有座位的地方,她担心半路影响乘客。


    车上的乘客多了起来,赵殿香也迎来了大家的好奇——现在很少有人会用扁担挑着行李赶路了。“到市区卖菜”是每天赵殿香重复最多的解释,见的人多了,赵殿香没有农村老太太特有的羞涩和矜持,“这儿有座位,来这边吧!”看到有老年人上车,赵殿香老远就招呼着让他们坐到空位上。


    更多的时候,赵殿香是沉默的,她静静地坐着,虽然很早起床,她很少在车上打盹,眼睛望着窗外,她总是时刻保持着精神。


    青年桥附近,是赵殿香进城后第一个摆摊的地方。离家六十里的这处不起眼的角落里,很多人都认识她,也知道她家里的情况,很多人都是特地多跑一段路赶来买她的菜。就连她现在所用的扁担,也是五六年前一名宋姓老人在这里送给她的。


    铺好油毡布,打开编织袋,老人慢慢将菜拿出来,还没等她摆好摊,一名市民就买走了一把豆角。“都是好心人,都照顾我这老太太。”在赵殿香的念叨中,一天的卖菜就开始了。


    扁担挑在肩头走得很快


    果真如赵殿香所说,大家对于她的熟悉,就像是每天都见的邻居,而这些人中也不少是她的老熟客,“我来一袋蒲公英。”“给我称一斤芸豆。”“一块钱,不用找了。”赵殿香的小摊人流不断,有的人则是走过之后特地转头回来,“这么大年纪还在卖菜,不容易。”


    没人光顾的时候,赵殿香把豆角一根根缕好,按照一斤一把的重量绑好,而夹杂着杂草的马生菜,也被她整理得整整齐齐,一包包装好,“这样看上去更好卖。”


    摆摊时间不长,一位老人到摊位上挑选了一袋蒲公英,边挑选边与赵殿香聊起了家常,赵殿香对于老人的询问有问必答。聊天中,赵殿香也不闲着,她顺手拿起一个塑料袋,将老人挑下来的坏的菜叶拣出来,装进塑料袋内。


    11点多钟,菜卖了一大半,赵殿香准备到另外地点卖菜。她蹲在摊位前,将菜整齐装进编织袋,挂在扁担两边。在离开之前,她特地将散落在路边的两个黄菜叶捡起来,与刚才收拾的坏菜叶一起扔进垃圾箱。


    并不宽敞的上新街里,她沿着道路右侧,走得很快。几十斤重物担在肩头,扁担两端压弯了很多,但肩头位置正挺直。随着老人的前进,扁担上的编织袋一前一后摇晃,扁担有节奏的颤着,也引来不少路人的关注。“看这老人,身板真棒。”


    半个多小时,几里路的路程,赵殿香一路挑着扁担就走到了。大中午,太阳正毒,她走起来还是挺稳健。


    为了多卖一块钱可以晚点回家


    中午12点,在制锦市小区摆好摊后,赵殿香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个馒头,就着开水吃了起来。老人吃得津津有味,“从家里带,这就很好。”


    接下来的时间,不断有熟客来买菜,也有一些路过第一次买菜的市民,无一例外,大家在问过赵殿香的年龄和家是哪里的问题之后,都会夸赞一番,其中有不少人还会多给一两块钱。老人则都会抓起一把芸豆塞给对方,“来,再给你抓上一把芸豆,你们这是照顾我这老太太。”


    “不管早晚,我每天都是卖完了才回去,有时候(下午)三四点,有时候五六点,最晚的时候能到七点。”对于老人来说,她每天只有将菜全部卖完后才会回家。与早回家相比,多卖一元钱显然更重要一些。


    夕阳西下,老人收拾好摊位,仍旧是把摊位旁的菜叶垃圾收拾干净后,才背起编织袋、扛着扁担,走上回家的路。


    每天“扁担奶奶”返程的时候,

    带着卖完菜的满足,带着回家的喜悦,

    也带着这座城市的温度。

    华灯初上,

    “扁担奶奶”留给这座城市一个温暖的背影。


    济南这座城市是包容的,更是有温度的,

    在这座城市里,“扁担奶奶”并不孤单,

    有人专门买她的菜,有人不让她找零,

    有人给她放下点东西就走…


    “扁担奶奶”说,她很知足。

    自食其力,坚韧好强,

    卖自家地里种的菜,卖野菜,卖山核桃和柿饼,

    一年四季,除非极端天气,“扁担奶奶”没停下过。

    儿子基本丧失劳动能力,儿媳妇上班挣钱少,

    孙女上学,她知道,她的肩上挑着一家人的生计。


    “扁担奶奶”说,能干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,

    干不动了就不干了,但只要能干得动就多干点,

    既是为自己,也是为儿孙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